大冶市石材门楼制作工艺的历史发展如下:
从唐朝开始,大冶市保安镇的尹解元村先人便开山取石,依石而雕,石雕工艺世代相传2。当时的雕刻主要服务于生活和简单的建筑装饰等,比如住房的窗户、后门,甚至墙壁都有用石头制作并雕刻的情况2。到了明朝嘉靖年间,大冶石雕有了进一步发展,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。
清朝时期,大冶石雕技艺更加成熟,题材也更加广泛。从现仍珍藏在尹解元村的清代浮雕《渔樵耕读》可以看出,当时的雕刻构图严整,画面对称、均衡,透视准确又富有装饰趣味,对画面中每一物象都精心雕刻得惟妙惟肖2。这一时期,石材门楼的制作工艺也趋于成熟,工匠们能够熟练运用浮雕、透雕等多种技法,在门楼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和文字,如传统的吉祥图案、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等,使石材门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,还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载体。
民国时期,大冶石雕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活力,在当地的建筑装饰等方面继续发挥着作用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7 年,由保安镇尹解元村的尹献明、尹本秀两人带队的湖北省石雕队,北上京城,参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工程2。这一时期,石材门楼的制作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也开始尝试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和风格,以适应时代的发展。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,大冶石雕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活动中获奖,如 1986 年出自尹解元村的一只青石小狮子,在湖北省工艺美术展览中获二等奖,并参加 1987 年的中国首届艺术节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。
1996 年,尹解元湾被文化部命名为 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。此后,大冶石雕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,石材门楼的制作工艺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。一方面,传统的手工雕刻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,通过 “师带徒” 的模式,培养了众多的石雕艺人。另一方面,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,一些机械化设备被引入到石材门楼的制作中,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雕刻精度。2016 年,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冶尹解元石雕省级传承人尹国安主导了杭州 G20 峰会主会场周边的所有石雕及石栏杆装饰工程,展示了大冶石雕的高超技艺。